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果树所专家在梨种质资源酚类代谢谱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梨资源课题组基于UPLC-MS/MS 技术对梨种质叶片酚类代谢谱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同梨种质酚类组分的变异。相关研究结果以“Germplasm-specific phenolic signatures in pear leaves: Comparative variation profiling via UPLC-MS/MS”为题目发表在发表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Food Chemistry》(IF=9.8)上。

酚类化合物是梨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对梨的环境适应、生长发育以及营养功能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有关梨资源酚类化合物的全面系统比较以及种质特异性的证据仍十分匮乏。本研究利用 UPLC-MS/MS 技术测定了来自国家梨种质资源圃(兴城) 的460份梨种质成熟叶片中 28 种主要酚类物质的含量,比较了梨种质酚类代谢谱的自然变异情况,分析了主要酚类组分种间含量差异及其空间异质性,揭示了梨酚类谱的种质特异性变异和代谢多样性,并筛选出优异资源,发现西洋梨叶片芦丁(Rutin)含量更丰富,而亚洲梨中木犀草素 7-O-葡萄糖苷(Luteolin 7-O-glucoside)含量更高。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的含量与种质原产地海拔呈正相关,而木犀草素 7-O-葡萄糖苷(Luteolin 7-O-glucoside)和柯伊利素 7-O-葡萄糖苷(chrysoeriol 7-O-glucoside)则与纬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梨酚类物质的多样性和种间差异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为选择抗逆性强、营养保健价值高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梨种质创制及其在食品健康领域的应用。

图片1.png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曹玉芬研究员和西南大学周志钦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梨资源课题组霍宏亮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AAS-ASTIP-2021-RIP-01)、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CARS-28-01)。

图片2.png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