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新技术+新模式:做强苹果产业

 

我国是世界苹果起源中心之一,目前苹果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产量超过400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面积的42.2%,总产量的45.5%,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

然而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资本和劳动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非常大。

在近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所)发布了《苹果高质量发展技术报告》,推出了系统集成的“一优两无三精四高”十大关键技术,为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构建了涵盖品种、栽培和植保领域的技术体系,可供各主产区推广应用。

苹果产业大而不强

“中国苹果体量大、面积大、产能大,但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说。根据对世界10个苹果强国与中国苹果的效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苹果生产环节的土地产出率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65%左右。“如果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能节约大约1000万亩耕地。”

此外,我国苹果生产环节的资本回报率大致只有果业发达国家的19.2%,这意味着其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劳动投入回报率只有发达国家的9.5%,即高水平国家每投入一个劳动力的回报,相当于我国劳动力回报的11倍左右。

由此可见,“倡导苹果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霍学喜指出了制约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

首先,苹果户平均经营规模太小,导致苹果生产当中面临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这对先进技术,特别是共性的技术推广产生了挤出效应,技术推广难度极其大。与此相对应,技术在矫正、优化、提高投入品效率过程中的效率很低。

“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组织问题、制度问题。”霍学喜说。

其次,我国苹果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包括品种结构、熟制结构不合理,产前、产中、产后的比例不合理。特别是产后服务差距比较大,一方面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劳动力密集地进入采后序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霍学喜认为,原因还是苹果户规模太小,苹果在采后集散过程中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一些先进的采后装备设备的采用缺乏效率。

再次,我国苹果产业在布局方面将发生很大变化:2007年至今,我国苹果种植的重心向西偏移了670公里,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并会对早中熟品种的结构和布局形成很大的冲击。

其中含义为:一是以陕西、甘肃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苹果面积依然在相对快速的扩大;二是以云南昭通、贵州威宁、四川盐源以及西藏林芝地区为代表的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面积发展很快,其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的表现和竞争力非常好,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具有特色品质的苹果产业片区。

“这种发展会对传统果区,特别是环渤海湾地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东部地区会产生严重的冲击。”霍学喜说。

其四,苹果领域的关键短板技术非常明显,特别是砧木、苗木技术问题、病虫草害问题、土肥管理问题、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问题等。

高品质 高标准 高效益

果树所副所长程存刚介绍,目前苹果全产业链从业人员已超过3000万,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在各地开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改变上述苹果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推动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果树所所长曹永生提出了“三高”的核心目标。

一要高品质,苹果要以优质为主,优质的内涵要从满足标准转向满足需要,优质的核心是风味好。在优质的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把品牌做起来,把品质提起来。

二要高标准,做全产业链的高标准,标准起点一定要高,覆盖苹果全产业链,补齐产业短板。

三要高效益,实现苹果产业发展的高效益,就要攻克苹果产业核心的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品种、自主技术和自主产品。

他建议,苹果产业应该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形成政府部门牵头、科研机构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受益、国外专家参与的“五位一体”协同成果转化模式,打造五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和经费支持,科研单位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等科技支撑,龙头企业负责示范带动和市场开拓,国外专家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果农增收致富。

据悉,果树所按照“五位一体”成果转化模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试验站、专家工作站和成果示范基地等“五大类”基地,做到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减树,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消耗,减少人工使用,减少非苹果优生区的果树种植面积,生产出好吃、好看、好种、好卖、好想的“五好”苹果。

十项技术让十万果农受益

2016年,果树所启动实施了苹果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自2019年以来,果树所持续深化与山东省栖霞市科技合作,通过举办苹果产业专题会议和线上“果业技术大讲堂”,组织多位专家经常性深入当地果园开展技术指导、成果示范与推广,加速“一优两无三精四高”10项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当地10余万果农受益。

程存刚介绍,10项关键技术即“优化品种结构,无病毒苗木、无袋化栽培,负载量精准管理、水肥精量调控、病虫害精准防控,高光效修剪、高质量改土、高效益改园、高标准建园”的系统集成。

为实现苹果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果树所专家还根据不同苹果优势产区的立地条件和制约因素,研发了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品种结构优化、栽植模式构建、修剪技术轻简、肥水管理高效、病虫精准防控、花果管理省力和果实品质提升等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和集成,构建区域性苹果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新示范推广服务模式,在不同优势产区示范推广,实现苹果生产省力降本、提质增效。

为巩固优势产区,强化特色产区,果树所在山东栖霞、甘肃静宁、辽宁绥中等苹果优势产区地建立绿色提质增效示范基地3000余亩;在河北承德、云南昭通等地建立了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1000余亩,有力推动了我国不同区域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按照“五位一体”模式,果树所与山东栖霞、河北承德、西藏林芝、新疆兵团等10多个地方政府签署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

3年多来,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12972人次,培训果农10万余人次。在河北打造了科技扶贫的“承德模式”,在山东打造了所地合作的“栖霞模式”。

从示范园建设到全产业链条帮扶,苹果专家们的科技力量有效提升了果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切实增强了河北、新疆、四川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种植苹果的热情和信心。

 

 

相关文章

TOP